×
返回
资讯
江忆:南方为什么不适合集中供暖
1970-01-01 浏览量:28887

 38.jpg

江亿,1952年4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环境工程专家。
 
观点:南方为什么不适合集中供暖
理由:
1、南方的能源缺煤不适合集中供暖
2、南方群众的供暖调查显示没有强烈的制暖意愿
3、南方的气候是供暖季节短,温差小,并不适合集中供暖
4、热电冷三联不科学
 
   1、南方的能源缺煤不适合集中供暖
   北方使用集中供暖一个很大原因是北方煤资源丰富,而煤的燃烧效率特点是大型设备和热电厂效率较小型炉高很多(参看I-D的表格)。南方不存在这个条件。
 
   2、南方群众的供暖调查显示没有强烈的制暖意愿
   调查对比了北京回龙观和南京一个同样采用分户燃气壁挂炉的小区的用户使用习惯,数据如下:
            使用时长                           室内温度             
  北京:15小时,1/3用户全天使用                  16-22                 
  南京:9小时,1%用户全天使用                   13-18    
 
    南方大中城市多数居民住宅有空调等分散采暖方式。主要采暖方式为冬夏两用空调,个别有燃气壁炉或电热采暖装置。居民分散采暖的温度维持在13°到18°使用习惯基本是“有人就开,没人就关”。江忆在会上展示了一副上海市约700多户的供暖调查结果图表,调查的700多户家庭要求是自备采暖设施,用户分布基本为住在商品房住宅小区住户,使用空调和使用燃气炉两种占绝大多数。
调查结果为:典型上海居民使用暖气的时间集中在7点到1点。整天开暖气的1%,人在就一直开的和人在屋感到冷才开的大概4比1或者3比1。每间屋子都有暖气的0%。700多户一个月监测室内气温的时段分布,结果显示暖气打开的时段时气温分布在13度到18度,峰值也没有超过国家为居民供暖界定的达标温度18度,简单地说即使收入并不低,被调查用户也都在自愿挨冻。
 
   3、南方的气候是供暖季节短,温差小,并不适合集中供暖
    供暖季节的长短影响供热成本,主要是成本分摊、工厂管道设备建设与维护费分摊、工人工资分摊和工人管理。如南京上海供热季节只有两个月,而北京市4个半月,哈尔滨7个月。长江流域采暖期短设备利用率、工人利用率都过低。
 
   4、热电冷三联不科学
    院士提到一个有媒体报道的热电冷三联的方案的不科学性。供暖现有的计费方式和补贴方法是计划经济残留,北方已经在热改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好的方式,如果南方实施集中供暖,目前看不到有更好的方法的机会,这些问题还是会存在。如果参照现在北方的做法,热电冷三联并不科学。
   一是输冷管道的管网直径将是送热管网直径的增大,具体算法是供热还是供冷依靠的都是水流的温度变化,供热送的去流和回流水温度差在可在80度(管道内高压,水流温度可超过100度),供冷假设是15度到5度(因为高过15度不好制冷,去流再低过5度就要结冰),则假设需要保持同样的室内外温差,则需要8倍水量,假设冬天室内外温差20度,夏天室内外温差只需要10度,也要4倍水量。管网直径增大,成本增加,并且导致冬天时候管道水流不能保持饱和,将影响制热送水效果。
   二是大型冷源电厂并不是如热源电厂工作原理那样是废物顺利利用,冷源电厂需要抽气,本身的消耗也很大。

来源: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评论